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成功举办“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领域创新技术发展分论坛”
8月27日,第十二届建筑类高校科研工作会议暨第三届京津冀高校建筑科技协同大会分论坛“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领域创新技术发展分论坛”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召开。本次分论坛由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和河北省水质工程与水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沈彦俊研究员、北京建筑大学李海燕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张列宇研究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孙世友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杨宏教授和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田在锋正高级工程师受邀参加本次大会分论坛,并为我校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专家特邀报告由市政与环境工程系郝桂珍主任和吴永强书记主持。
田在锋正高级工程师在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典型污水处理工艺及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河北省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情况,并系统分析了影响污水处理稳定运行的因素及污水处理技术需求与节能低碳技术,为河北省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列宇研究员在分论坛上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流域监管系统》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下的流域监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基于多模型融合的智能预测模型和流域污染监控核心技术,有效促进了人工智能赋能流域减污降碳。
李海燕教授在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基于基质改良的雨水源头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生物滞留系统结构和功能、局限性和优化技术,为径流污染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提供了新思路。
杨宏教授在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基于生物工程的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研究》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基于生物工程的节能、节碳脱氮技术、生物除磷节碳、磷回收技术,低污泥产生技术和污泥高密度消化节能技术,为污水处理领域减污降碳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孙世友研究员在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双碳目标下农田增碳固氮减排技术创新及应用》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调控肥料氮释放转化的“肥、碳、菌”系列产业化产品,以及“控氮、增碳、活菌”的氮素减损阻控增效技术与装备,为河北省在农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科学支持。
沈彦俊研究员在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华北平原深层包气带氮素积累现状及问题》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华北平原农田包气带水氮传输转化过程,土壤-作物系统水分再分配及氮淋失通量和速率,并深入探讨了农业活动对深层水氮过程和地下水质影响机理。
此外,分论坛设有研究生专场报告,市政与环境系研究生王丁葳、高瑞峰和孙屹松分别作题为《双碳目标驱动下的城市供水系统能效-压力协同优化策略研究》、《双碳目标下北方污水处理厂AO+MBBR工艺的创新实践》和《接种AnGS粒径对包埋载体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研究》的学术汇报,研究生专场报告由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杨国丽副主任主持。
本次分论坛的举办展现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生态环境领域的创新活力,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建筑类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交流、合作契机,为实现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下一条:市政与环境工程系郝桂珍教授受邀参加2025年污染源排放与管控学术会议并做主旨报告
【关闭】